一、准备工作:材料与基层预处理
1. 材料检查与配比
确认材料型号:使用与硅PU弹性层匹配的专用封面胶(单组分或双组分,需查看说明书),双组分需按重量比手工混合(如A:B=5:1,用容器大致估算,避免凭手感配比导致固化不良)。
检查材料状态:封面胶需无分层、无沉淀(若有分层,可手工搅拌至均匀,禁止使用结块材料),色浆需与原面层颜色一致(提前取小样对比,色差≤△E2)。
2. 基层清洁与干燥
手工清扫:用干布或毛刷(禁用硬物)清除表面浮灰、颗粒及杂物,重点清理边角积灰(可用手指擦拭缝隙)。
干燥度判断:用手背触摸基层,感觉无潮湿、无粘手现象(若有潮气,需自然通风24小时以上,禁止暴晒加速干燥)。
二、环境要求:避开不利条件
1. 温湿度控制
温度:施工时环境温度需在10-35℃(手感不冷不烫,冬季可在中午施工,夏季避开正午),低于10℃易导致固化缓慢,高于35℃易出现表面结皮。
湿度:空气相对湿度需≤85%(观察玻璃或金属表面无凝结水,梅雨季节需延长通风时间),高湿度会导致涂层发白、附着力下降。
2. 天气与场地保护
禁止施工场景:雨天、大风(能吹动纸张)或沙尘天气,施工时需确保24小时内无降雨(查看天气预报),避免雨水冲刷未干涂层。
周边防护:用废旧布料覆盖非施工区域(如划线漆、道牙),防止封面胶滴落污染。
三、操作要点:手工涂刷与细节把控
1. 手工搅拌与取料
搅拌方法:双组分材料需朝同一方向手工搅拌3-5分钟(速度缓慢,避免产生气泡),直至颜色均匀、无条纹;单组分材料搅拌1分钟即可。
取料控制:每次取料量以10分钟内用完为宜(夏季5分钟,避免胶料在容器内固化),剩余材料需密封(用塑料袋包裹容器口)。
2. 涂刷技巧与厚度控制
涂刷方向:分两次施工,******次横向均匀涂刷(用毛刷轻扫,避免用力按压),第二次纵向涂刷(与******次方向垂直),交叉覆盖确保无漏涂。
厚度把控:单次涂刷厚度约0.1mm(目视涂层呈均匀薄膜状,无明显流淌或堆积),两次总厚度0.2mm左右(过厚易开裂,过薄起不到保护作用)。
边角处理:阴阳角用毛刷尖轻轻点涂,避免积料(可先薄涂一遍,2小时后补涂,防止流挂)。
3. 气泡与流挂预防
气泡处理:搅拌时若产生气泡,静置2分钟让其自然消散,涂刷时发现气泡用毛刷轻轻刺破,再轻扫平整。
流挂控制:垂直面涂刷时需薄涂(用量0.1kg/㎡),发现流挂立即用毛刷朝一个方向扫平,避免反复涂抹。
四、质量控制:干燥与验收标准
1. 干燥时间把控
表干判断:施工后4-6小时(25℃环境),用手指轻触表面,无粘手且无指纹残留即为表干,低温时需延长至8-12小时。
实干养护:表干后禁止踩踏,24小时内保持通风(冬季可适当关窗保温),72小时后完全固化(可用指甲轻划表面,无痕迹即达标)。
2. 外观与性能检查
表面状态:涂层需均匀透明(或与原面层同色),无漏涂(局部发暗)、色差(深浅不均)、裂纹(发丝状细纹)等问题。
附着力测试:实干后用手指轻撕涂层边缘,无整片脱落(允许轻微掉粉,属正常现象),与基层粘结牢固。
总结
硅PU封面胶施工核心是 “材料配比准、涂刷均匀薄、环境控温湿”,无工具依赖时需通过手工细致操作确保质量,重点避免气泡、流挂和漏涂,同时严格遵循干燥养护时间,才能有效提升面层耐磨抗老化性能,延长使用寿命。